首页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科技强国梦 乘风破浪时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11日 浏览:

站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上回望,人才强国逐梦征程上印刻着这样两个瞬间——

1984年底,中国科学院启动博士后试点工作,已在麻省理工学院做了半年博士后研究的陈和生,毅然归国进入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成为我国最早博士后之一,并在数年后研制出中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

2020年6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北斗三号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升空,武汉大学“北斗导航”博士后科研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的带领下,实现了厘米级的实时定位精度,不断让北斗提升“视力”。截至目前,我国博士后人才队伍,已实现从0到28万的历史性飞越。

36年披荆斩棘、勇攀高峰。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无数朵科研报国的浪花,奔涌成一往无前的大江大河,一批又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在博士后工作中成长,成为助推中国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铺就“高速路”,创新人才成长迎来加速度

“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在今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而博士后研究人员正是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有生力量。

36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博士后制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每一步脚印,都在书写、见证着历史——

1985年7月,国务院下发《批转国家科委、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关于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报告的通知》,博士后制度正式开启了“中国篇章”。同年,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委员会成立,首批设立10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了让人才在安心、舒心的环境中,全心从事科研工作,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陆续出台30多项政策,解决博士后户口迁移、档案调转、子女入学等问题,在当年僵化的人事教育体制中开辟出“政策特区”。

经历建章立制和稳步发展,博士后制度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招收人数快速增加,覆盖面不断扩大。到2003年,博士后研究人员年招收人数发展到4400多人,涵盖全部12个学科门类。2004年,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召开第十七次会议,提出博士后工作重点要从扩大设站规模转到提高质量上来,博士后制度步入改革提高阶段。这一时期,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博士后制度逐渐成为开放合作和人才吸引的重要窗口。

在地方,我国先后在20多个省市进行分级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原有二级管理模式变为国家、地方、设站单位三级管理模式,将博士后进出站、评估等日常管理和服务下放,大大调动了地方省市和各设站单位的积极性。

在企业,1994年,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成立我国第一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经过三年探索,原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印发《企业博士后工作管理暂行规定》,企业博士后工作成为新的生长点。2002年,广东顺德鸿昌涂料公司成为首家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民营企业。一批又一批博士后人才走进经济发展一线,成为企业科研人才的生力军。

在西部,从2000年开始,博士后制度加快在西部地区设站步伐,引导更多人才奋斗在西部广袤大地上。陕西、四川等地的博士后设站规模连年创新高,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已成为助推西部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的“肱骨”力量。

在全球人才竞争场上,2012年,实施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大力吸引海外博士来华(回国)从事博士后研究,提高博士后国际化水平。在这一项目的带动下,省级、校级引进海外博士后项目陆续启动,建立了与世界一流高校间的国际合作……

植根沃土,博士后这棵“树苗”茁壮成长、根深叶茂。在博士后制度实施30周年之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此后,伴随着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出台,博士后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健全,博士后事业蓬勃发展。大批博士后人才在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上逐梦。

据统计,仅“十三五”期间,我国新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96家,年招收人数增长73%,博士后在站期间专利申请数量逐年增加,共获得专利总数约4.94万项。时至今日,3800多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覆盖国民经济主要行业领域,铺就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高速路”,为加速技术创新,锻造高级技术专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打造“助推器”,人才和科技创新擦出“火花”

高质量发展是人才支撑、人才引领的发展。

从“天问”探火到北斗组网,从“嫦娥”奔月到万米深潜……新冠肺炎疫情没能阻挡中国创新的脚步,一批科技成果惊艳亮相,为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动力。亮眼成绩的背后,一个现象频频引发关注:北斗团队平均年龄35岁,天问一号控制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0岁。创新思维活跃、精力充沛的青年科技人才正成为科研创新的主力。

博士后年龄大多为28至35岁,处于创新创造的黄金年龄,最易涌现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且身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一线,具有推动产学研用对接的独特优势。因此,加快博士后事业发展,有利于加强基础前沿领域攻关,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速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近年来,一系列轰动世界的科技创新成果就是见证。2018年《细胞》杂志在线发表封面文章,中国科学家率先突破体细胞克隆猴技术,培育出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文章第一作者、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刘真,是2017年“博新计划”入选者,也是201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励最年轻的科学家。2018年,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博士后邱晨光,作为第一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并实现了狄拉克冷源晶体管,在低功耗器件领域取得新突破。

“博士后取得一大批科研产出,创新业绩总量不断增长,质量不断提高,这和我国在博士后人才培养中,瞄准国际人才竞争及未来高精尖人才储备进行战略布局,注重培养、使用、产学研密切结合相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相关负责人道出博士后制度的突出特点。

近年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大力推进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每年重点培养支持1000多名海内外优秀博士从事博士后研究,聚焦高精尖缺,带动地方和设站单位对博士后人才项目的投入。上海“超级博士后”、江苏“万名博士后集聚计划”、湖北“博士后卓越人才跟踪培养计划”、清华大学“水木学者计划”、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计划”等,大大提升了博士后培养质量和国际化水平。

如果说博士后制度是高层次人才“蓄水池”,企业生产一线无疑是最好的“炼才场”。目前,数千家企业、160个园区招收博士后人员达4.1万人,近5年新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近900家,华为、腾讯、科大讯飞、宁德新能源等民营科技型企业,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鹏城实验室等新型研究机构普遍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将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企业技术进步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加速培养,让人才在承担重大技术任务中“挑大梁”。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累计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101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奇瑞汽车博士后科研团队围绕汽车工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及奇瑞产品开发中的关键技术,承担国家、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及公司技术类项目70余项。

放手使用,让人才在攀登创新高峰中勇闯“无人区”。奥克斯集团博士后程德威攻克“直流变频多联机”的关键技术,开发的新产品累计销售收入超100亿元。宁波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博士后方亮,成功实现新型免疫诊断试剂及配套仪器关键技术产业化,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方亮带领公司研发团队在国内率先研发出两种新冠病毒快速检测试剂,销往法国、英国、德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基层练兵,让人才在脱贫攻坚一线当好“排头兵”。参加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李维义,在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人民医院建立“博士后专家工作室”,累计为500名群众进行免费义诊,指导县医院诊疗技术和规范化诊治方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后安小鹏,参与富平县百万只奶山羊快速改良与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推广研究,带动农民增收1.26亿元。

紧扣国家发展大局、紧跟世界科技前沿,博士后人才的潜力不断被激发,博士后制度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博士后科研产出主要指标实现翻番,博士后作为主要参加人,申获国家级基金项目4.2万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539项。博士后已成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生力军,企业创新的“助推器”。

营建“试验田”,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蹚出新路

“我先去博管办报到,拿到了调动户口的介绍信,一到派出所就把三个人户口调过来,从来没有这么快。”博士后研究人员中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回忆道。他结合亲身经历表达对博士后制度的肯定:“没有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建立、博士后期间的自由选题与跟随博士后流动站内优秀理论物理学家学习的机遇,就没有我后来的理论物理研究生涯。”

博士后制度从诞生开始,就突破了传统人事管理体制在户籍、编制、人事关系、职称评定等多方面体制机制障碍,打通了博士后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在不同地域和所有制单位之间,以及不同学科和科研领域之间的流通渠道,为高层次人才培养使用开辟了一块“特区”。近年来,应对国际人才竞争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相关部门围绕管理制度、创新创业、经费投入、服务保障等方面改革创新,力推一系列务实举措,将博士后制度塑造成为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抓手。

改革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培养质量。2015年以来,《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出台,通过改革设站和招收方式,进一步扩大招收规模,强化科研导向,促进国际交流;依托创新示范中心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加速博士后科研成果转化,鼓励企业给予股权、期权分红激励,推动博士后制度成为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

加大经费投入、助力拔尖人才成长。2016年以来,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对照发达国家博士后的薪酬待遇,聚焦科研环境良好的科研平台,设立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集中有限财力和有效资源,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基础科学领域,专项资助一批优秀博士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截至2021年9月已资助2100人,进一步为拔尖人才成长创造了条件。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对此深有感触:“三年博士后工作研究微生物学方向,这段时期使我从微观探究到宏观战略、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都得到了系统学习和交叉培养。”

各地结合实际,在深化制度改革、扶持创新创业、提升管理水平等方面下功夫,形成了一批支持博士后发展、激发博士后活力的好政策、好做法。广东省连续五年举行全国博士后系列峰会活动,吸引了超过3600名博士博士后、博士后管理人员和高端人才参与交流合作。为助力“两区”建设,北京市今年计划招收的博士后人数,相当于近三年进站人数的总和,市属博士后工作站覆盖了优先发展的全部十大“高精尖”产业。重庆推出线上管理服务系统,求职的博士后通过登录“掌中宝”,快速了解科研平台、薪资待遇等情况,实现岗位与人才的精准匹配,新招收博士后732名,同比增长57%。

串如珠玑的人才数据背后,呈现出我国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的深谋远虑。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博士后事业正在迎来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的博士后们正活跃在经济发展、科学研究、产业升级一线,绝大部分出站博士后都成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骨干,已有125人成为两院院士。

一路走来,一路盛开。一套具有中国特色、贯通产学研链条、符合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成长规律的制度链条初步形成。人才强国、科技强国的梦想在乘风破浪中驶向充满希望的航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