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重要理念,突出用足资源、用好平台、用活人才、用心服务,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探索出一条西部地区以用为本、以用促引、以用促效的特色引才聚才之路,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活力。
用巢引凤
拓展人才事业平台
紧抓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紧盯人才渴望成就事业的兴奋点,千方百计做大做强事业平台,广引“金凤凰”,深栽“梧桐树”。整合科研实力雄厚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科教人才力量,高水平建设全省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总窗口——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共性技术研发、校地校企合作、政产学研融合,打造辐射带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和“一带一路”沿线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创新大平台。一批优秀企业家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双创”人才纷纷前来商谈合作,“人才资源”+“事业平台”的“乘数效应”加速释放。加大“双创”支持力度,启动建设西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构建“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成省级以上双创孵化载体480余家,孵化企业4100余家。推动400多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技研发平台开放共享,打通技术转移、成果转化通道,2020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500多亿元,获国家科技成果奖20余项,位居全国前列。
用在所需
优化配置“第一资源”
围绕改革发展大局、创新驱动需求布局和配置人才资源。大力实施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特支计划”“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等。“十三五”期间引进支持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600余人,其中5人成功增选“两院”院士,240余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创办企业100余家。瞄准能源化工等29个重点领域,建立创新资源、核心技术、人才需求“三张清单”,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形式,引导人才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在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中贡献陕西智慧。梳理出数控机床、光子、航空等23条重点产业链,由省级领导或省级部门负责同志担任“链长”,聚焦重点产业链引项目、促转化、聚人才。聚焦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职称评审向一线倾斜、人才选拔向一线聚焦、报酬待遇向一线保障”,推行“企业+人才+基地+贫困户”等十种扶贫模式,出台乡村人才振兴行动方案,探索专业人才“县管乡用”,选派1.5万余人次科技特派员驻村帮扶,组织农业专家1.8万余人次、医疗专家1.5万余人次进村入户,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人才活力。商洛市柞水县柔性引进全国食用菌领域权威李玉院士,领衔20余人研发团队开展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柞水黑木耳”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用之有方
激活创新“一池春水”
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切实把人才从各种约束和羁绊中解放出来。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加快构建人才工作体系与机制,出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若干措施、人才分类评价实施办法等20余项政策,最大限度给用人单位放权、给人才松绑。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给予科研项目完成人不低于90%的转化收益奖励,依托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专利池”,构建科技成果开放共享机制。支持涉军院所与地方院校建立双向流动“人才池”“专利池”,推动军地人才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全省军民融合型企业增加到1700多家,军工产值位居全国前列。针对一些事业单位引进人才缺少编制的难题,设立人才编制“周转池”,开通“绿色通道”,调剂4000个编制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探索顾问指导、短期聘用、兼职服务、项目合作、技术联姻等柔性引才方式,建设“候鸟工作站”“周末工作室”150余个,吸引300余名省外院士和1500余名海内外顶尖人才参与重大科研项目。
用中有情
感化人才把心留住
突出打好情怀牌、关爱牌、服务牌。大力弘扬延安精神、西迁精神,常态化、特色化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等活动,感召各类人才砥砺家国情怀、矢志奋斗奉献。结合庆祝建党100周年,以“学党史感党恩 开新局建新功”为主题,开展高层次专家国情省情研修、经典诵读、红歌传唱等特色活动,及时组织院士专家学习研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导人才长志气、强骨气、增底气。秉持“像对待亲人一样呵护关爱院士专家”工作理念,出台强化两院院士服务保障工作的若干措施,实现66名在陕“两院”院士省级领导直接联系全覆盖,做到重要政策第一时间传达、重大节日第一时间问候、喜讯喜报第一时间祝贺、生病住院第一时间慰问、困难诉求第一时间解决。建设省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开通运行“一卡一平台”,发放“三秦优才卡”1600余张,协调解决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切身利益问题,让人才心无旁骛创新创业,形成“近者悦、远者来”的生动局面。